首页 曲硐文化旅游区

曲硐文化旅游区简介

曲硐文化旅游区隶属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西距大理市90公里,东距保山市隆阳区80公里,古时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如今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必经之地,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关键节点。曲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优势突出,民族文化鲜明,饮食独具特色,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地热资源丰富,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金牌旅游村、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等荣誉称号。是一个探寻丝路历史、体验民族文化、品味特色美食、追怀古老乡愁的旅游胜地。

1.jpg

民族文化广场

民族文化广场以浮雕、立柱、同心圆等形式,不仅描绘了一幅多民族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画卷,也展现了曲硐文化旅游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特色魅力。广场周边的六根立柱浮雕,分别代表着永平县汉、彝、回、苗、白、傈僳六个世居民族智慧勤劳、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广场中心的“同心圆”黄铜浮雕,既象征着永平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永结同心的和谐之美,又呈现了南方丝绸之路绵延千里,迂回曲折的路线走向和地理风貌。文化墙上的浮雕,则分别讲述了徐霞客、桂馥、罗汉彩等历史名人与曲硐文化的关联以及发生在曲硐这块土地上的重大历史故事,意在缅怀先贤,激励后人。

1.jpg

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由著名爱国乡绅、同盟会员罗汉彩先生为改变家乡人才匮乏、教育落后的面貌,于1930年组织倡建,学校于193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属全日制学校。学校自1930年创办,至1950年并校止,先后曾招收8个班级,就读学生共380多人;毕业5个班,毕业生266人,1949年12月,接云南省教育厅训令后,简易师范学校停办。

在特殊战争年代,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的成功创办,为当时的永平和周边地区培养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为永平的基础国民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国36年(1947年),时任永平县长尹文德,率全县名流士绅,在校内建立纪念碑一座,以褒扬罗汉彩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创办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一段,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道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民间商道——“蜀身毒道”,汉武帝时期发展成为官道,公元69年汉明帝置县“博南”以后,“博南道”逐渐代替了“蜀身毒道”,永平县境内的博南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唯一没有岔道的一段,从漾濞县胜备桥进入永平,经霁虹桥入保山市,县内全长101公里。博南古道徒步线路以曲硐文化旅游区民族文化广场为大本营,完整地将沿途古驿村落、寺院庙庵等文化遗存串联起来,是探幽访古的绝佳徒步路线。

 

罗汉彩故居

罗汉彩(1872-1932年),字云武,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到永昌学习武艺。后改行经商,组织了500多匹骡马的商队,长年辗转于缅甸、泰国、新加坡及南洋地区。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为支持民主革命,将多年积累的大部分资金捐赠给革命党人作为活动经费。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黄兴,为彰显其革命功勋,曾特赠楹联一副:适暹罗补中山捐资备械推翻帝制申大义;锁淘沙防西陲筹粮建军拥护民主著奇勋。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罗汉彩被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任命为云南督军府副官长、陆军统带等职务,后因患病弃职还乡,继任永平县城防大队长。到了晚年,罗汉彩不顾劳疾,组织倡办了“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21年(公元1932年),罗汉彩因病去世,享年60岁。罗汉彩故居是曲硐文化旅游区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院落之一,始建于民国11年(1922年),是典型的“六合同春”民居建筑,被当地人称之为“芝麻花的石角,虎眼石的柱脚,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属白族民居风格,整座院落布局匀称,设计科学,结构严谨,用材精良,做工精湛,堪称近代以来永平民间庭院建筑的瑰宝。

7dc7add659444e31857e2ad29c26d1a8.jpg

磨盘石

水为古朴的曲硐文化旅游区赋予了灵气,历史上的曲硐村,发达的水系除了用于农田灌溉、景观营造以外,村民还通过充足的水能,利用沟渠的高低落差,先后建起了水磨坊2座、水碓坊2座、水碾坊1座,作为全村粮食集中加工的作坊。千年的传承之后,随着电力加工业的兴起,水磨、水碓、水碾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村民将废弃的石磨、石碾镶嵌于古镇的路道中央,作为农耕文明的实物见证,同时也为后人保留了一份古老的乡愁。

南方丝绸之路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一条为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条为海上丝绸之路,另一条为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其中,又以南方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比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整整提前了两个多世纪。南方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军事要道,又是一条国际性的商业交通线,自东向西穿过曲硐文化旅游区的“博南古道”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千年古道不但造就了曲硐的悠久历史,而且带动了曲硐的商贸繁荣。当地的居民在与南来北往的商贾马帮和其他民族的交往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1.jpg

栓马桩

拴马桩是古近代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条石,一般都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琢而成,宽厚相当,约22至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民居大门的左右两侧。造型精致的拴马桩,顶部常雕刻有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动物或人物形象。它不仅是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雕刻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辟邪镇宅的特殊含义,被人们称为是“庄户人家的华表”。散落于曲硐村中的拴马桩,与中原地区的最大不同是造型简约古朴,重在经济实用。

官家巷

官家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曲硐古镇最有代表性的古巷道之一,因巷道中出了多位地方大小官员而得名。在曲硐古镇蜿蜒迁回、曲径通幽的众多巷道中,官家巷是个例外,以巷道笔直宽敬,便于车马出入而著称。巷道两边,曾散落着多幢“四合五天井”“三合院”建筑格局的古民居院落,这些建筑大多具有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结合的特点,其中尤以地方名人马双元故居最具代表性,房屋布局和建筑规模与罗汉彩故居不相上下。

八张碓

古驿曲硐依山傍水,背靠博南山,前临银江河,村内沟渠密布、水随巷走,村民们利用水流高差的动力,先后在村内建起了水碓坊6座,水碾坊2座、水磨坊1座,在大小东门之间就曾经建有水碓坊4座,每个碓坊有碓两张,四座就共有八张碓。时间久了,人们习惯把这里唤作八张碓,景随时迁,随着国家的强盛、电力加工业的发展,水碓、水碾、水磨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八张碓的称呼却留下了历史的记忆,留住了难忘的乡愁。

古井

在曲硐诸多深街小巷中和古屋院落里,分布着许多古老的水井。这些水井深深浅浅,有的已经不被使用,但大多数古井至今依然为人们提供着甘洌的活泉水。东门老井、花园古井、上兰古井、小龙井等共有十多口百年以上的古井仍然保存完好。这些古井的井沿井壁要么光徒滑溜,要么长着厚厚的青苔,都是曲硐一个个无法抹去的古老记忆。曲硐的古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口小心宽,井口以一整块坚硬的巨石穿凿而成,仅容一只专门“打水”的小桶上下。口小,既防人畜失足跌落,又能起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心宽,内部犹如肚腹宽大的土瓮,贮水量大。这些古井和街巷水渠形成曲硐古村落完整的水系,承载着历史文化,见证着农耕文明,是割舍不去的乡愁记忆。

富顺马店

曲硐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滇西地区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门户。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南来北往的马帮都常在这儿歇脚。到了清朝末期,曲硐70%的村民也以赶马运输为生,以马帮生活为业,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马帮团体。民国二十五年(1936),全村共有罗汉彩、马振邦、马朝华、马连俊等大小锅头30多锅,每锅有骡马50~90匹,合计2000多匹。马帮的兴盛带来了马店的繁荣,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古道尘封,马帮不再,马店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清真古寺

在曲硐诸多深街小巷中和古屋院落里,分布着许多古老的水井。这些水井深深浅浅,有的已经不被使用,但大多数古井至今依然为人们提供着甘洌的活泉水。东门老井、花园古井、上兰古井、小龙井等共有十多口百年以上的古井仍然保存完好。这些古井的井沿井壁要么光徒滑溜,要么长着厚厚的青苔,都是曲硐一个个无法抹去的古老记忆。曲硐的古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口小心宽,井口以一整块坚硬的巨石穿凿而成,仅容一只专门“打水”的小桶上下。口小,既防人畜失足跌落,又能起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心宽,内部犹如肚腹宽大的土瓮,贮水量大。这些古井和街巷水渠形成曲硐古村落完整的水系,承载着历史文化,见证着农耕文明,是割舍不去的乡愁记忆。

富顺马店

曲硐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滇西地区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门户。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南来北往的马帮都常在这儿歇脚。到了清朝末期,曲硐70%的村民也以赶马运输为生,以马帮生活为业,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马帮团体。民国二十五年(1936),全村共有罗汉彩、马振邦、马朝华、马连俊等大小锅头30多锅,每锅有骡马50~90匹,合计2000多匹。马帮的兴盛带来了马店的繁荣,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古道尘封,马帮不再,马店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清真古寺

曲硐清真古寺,2013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民国二年(1913年)迁移改建成现有的礼拜寺。整个寺院为三进两院建筑布局,内院有大殿、叫拜楼、南北两厢房,外院的主体建筑是大门楼,也有南北厢房,总体建筑样式为翘角歇山顶式。大殿坐西向东,五开间,通开间20米,通进深15米,共用柱60根,木构架抬梁式结构。整个清真寺的建筑宏伟肃穆、秀丽古朴,占地面积为3024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虽经历代维修,但仍保存明清建筑遗风。1930年2月美国著名作家《红心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抵达永平县城曲硐,留宿曲硐清真古寺,写下《马帮离开大理前往中国永平》《在曲硐清真寺里过夜》两篇文章,于1931发表于纽约《太阳报》,让世界认识了永平、认识了曲硐。

滇朴公园

滇朴公园,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保存有57株三百年以上树龄的滇朴古木,虬枝繁茂,绿荫婆娑,张扬着旺盛的生命活力,见证着曲硐古村的“前世今生”。

园内也体现了曲硐回族丧葬习俗的缩影。回族葬礼讲求“厚养薄葬”,有速葬、薄葬、土葬三个特点,葬礼简单而庄重。回族称死者为“归真”,首先根据“归真”人的性别,恭请懂经典有经验的男女老人,用“汤壶”盛满温水从头到脚冲洗,洗浴之后,用三丈六白布包裹,方便运尸体在腰上扎一条白带子,头脚也用白布条扎紧。若“归真”人为女性,还要加盖头布、束胸,然后把“归真”人装入“经匣”,由男性亲友送至墓地安葬。在墓地,要由阿匐率举行殡礼,祈祷、念诵经文,为“归真”人祈求。其入葬墓穴深两米,直坑西壁再挖一个偏洞,上圆下方,高约一米,长可容体。将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后,用砖封好洞口,然后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鱼脊形坟堆,园内玻璃顶搭建的构筑物就是回族葬墓穴的直观展现。回族葬礼充分体现了平等、节俭、卫生的特点。 

送郎桥

曲硐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地,自古以来,包括曲硐在内的古丝路沿线村庄,都有“走夷方”传统。男人们或赶着自己的马帮、或随南来北往的商队沿着古丝路前往缅甸等东南亚地区经商谋生。走夷方的男人既为人子又为人夫、人父,许多牵肠挂肚的女人,总是习惯性地把男人送到村口桥头,千叮咛、万嘱咐,然后才依依不舍地回头。等到年关近时,村口的小石桥又成了女人们守望亲人归来的地方。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小石桥称为送郎桥。

马铭勋

马铭勋,字仲候,清光绪年间科考入岁贡。民国十三年(1924),当选云南省谘议局议员。民国十七年(1928),当选云南省参议会第四届参议员。民国十九年(1930),任剑川县县长。

马铭勋学识渊博,热爱家乡,体察民情,声张民意,是永平曲硐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文很多,也颇具影响力。其中《狮山吟》,表达了他对家乡曲硐的依恋和赞美之情:“我爱小狮山,青青常觌面。时人不识狮山奇,为与狮山常相见。狮山顾盼最英雄,来自君山眼界空。和邱东下银江上,气宇轩昂环不同。超越群山无伯仲,一峰独立邻曲硐。赤胆天马与龙盘,和若此山独出众。”另有《永昌府文征》录入的《七律·张忠烈公祠》,深深表达了他爱憎分明、敬重先烈之情感。

回族民居

曲硐文化旅游区,村庄规模宏大,布局错落有致。房屋鳞次栉比,气势宏大,恍若城池;巷道相互交织、迂回勾连,如入迷宫。家家粉墙青瓦,处处小桥流水,巷巷曲径通幽。旅游区中的回族民居建筑,形成历史久远,房屋以瓦顶坡屋面土木结构传统民居为主,其建筑风格既借鉴了其他民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又融合了伊斯兰文化的多重元素。尤其是许多建于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古院落、古建筑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存,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堪称是回族民居建筑的实体“博物馆”。

古道马帮

博南古道的穿越,带动了曲硐马帮运输与商贸活动的发展与兴盛。在1949年之前,活跃于博南古道上的回族马帮,实力最强的首推罗汉彩马帮,共有骡马500多匹,长期在滇、缅、 泰之间从事商贸活动。 除罗汉彩马帮之外,清末至1949年间,还有东门的马金毅、马跃文、马朝华、张品仁、马运春、马春谨、马体英等马帮;南门的李毅华,北门的马秉才、马振邦等马帮在运营。马体英为罗汉彩之后曲硐回族马帮中的佼佼者,有骡马280余匹,雇用或合伙的赶马人达50至60人。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时,曲硐回族仍拥有从事马帮运输和贸易的骡马2400多匹,是博南古道上一支最为活跃的商贸力量。